☆、60更新(3 / 4)
开心过。
沈爸沈妈对兰欣他们的决定很赞同,剩下的就是考虑兰欣的孩子怎么办。至于沈家大哥二哥,根本没有发言权。从小他们就谦让妹妹习惯了,何况是绑在一个城市上学这事,根本就不是问题。
沈爸听了闺女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听说闺女这些信息,都是老师告诉的,肯定没问题。在沈爸心里,老师那是有大学问的人,老师说的话孩子们就得听。所以他直接把儿子填报志愿的事情归闺女管。
其实兰欣不管去哪里上大学,孩子肯定是得带着。要是雇外人看,家里哪个都不放心。
沈妈说:“不行我就过去帮你带一段时间孩子,等安顿好了,再想办法。”
兰欣大嫂说:“不上课的时候,我也能伸把手看着孩子。牛牛又乖,照看起来一点都不累人。”她虽然自己没孩子,架不住自己稀罕孩子,每次兰欣会娘家,她都会帮小姑子看会孩子。
最后沈爸发话了:“都报首都的学校,至于具体情况,到时候再商量。现在空想,说什么都没有。”
填完志愿后,就等录取通知书。每天沈爸回家,儿子都问邮递员送信来没有。因为邮局寄来的信件或东西都是统一送到大队,大队再通知个人去领,所以,接受录取通知书的事情就落在沈爸身上。
其实,沈爸暗地里还心焦呢,每次邮递员来的时候,他都眼巴巴地瞅着,客气地跟人打听这事儿。
历经千辛万苦的等待,沈爸终于拿到了孩子们的通知书。这通知书可简单的很,就一张张油印纸条,外加“某某同学被某某学院录取”的字样,再盖上个大红章。
就这样一张单薄的纸条改变了学多人的命运,成为各自人生中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兰欣把一切都写信告诉了远方的丈夫。姜学兵对媳妇的决定坚决支持。他不能时时刻刻陪在老婆孩子身边,就更应该对娘俩好,加倍好。姜学兵的战友就有首都人,他跟战友细细了解了首都的情况,觉得媳妇有眼光,有前瞻性。他在外面接人待事繁杂,考虑问题比较深远。在了解媳妇的明确的目的后,他在心里表扬了媳妇,并表示十分赞同媳妇处理问题的方式和远见。
1978年的春节,沈家和姜家是欢欢喜喜过大年,今年可是好事成双,家里不但添了新人和孩子,重要的是家里出了好几个大学生,算是光宗耀祖了。沈爸上祖坟的时候,点了一挂长长的鞭炮。
沈妈觉得,眼看过完年孩子们都得去首都上学了,得给他们置办身看得过去的衣服,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