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层层铺垫设陷阱(3 / 7)
有些不同。
别人回馈乡里,一定是抱着衣锦还乡的念头,希望能够在乡亲们面前炫耀一番,让大家羡慕。
但许悠并不是,他这么多年来,出去当初为父母丁忧,始终未曾回过江南。但是对于江南的关注却也不少,有什么新的政策时,也会下意识的对这个地方倾斜。
平安初步推断,许悠对于这篇富饶的地方,应该是有一种又爱又恨的情绪。
生于斯长于斯,割舍不下也是正常。但是对许悠来说,年幼时那段家境贫寒,甚至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婚姻来换取继续往上走的资源的经历,对于看重脸面和名声的他来说,恐怕不会是什么好的回忆,更不希望被任何人发现和提起。
而这正是平安所需要的。
试想如果现在出现了一项显然是为了江南量身打造,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新东西,许悠怎么可能忍得住不去为江南争取呢?但是因为他自己的私心,东西争取到了之后,他不可能亲自去江南实地考察。
如此一来,执行的过程之中,就免不了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许悠不可能及时发现,任由其扩大,最后导致的结果自然也要由他来承担。
平安想得很清楚,许悠的身份不同常人,不可能一次就将他彻底的扳倒,所以跟他对上之后,势必会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在这个过程之中,不断的让许悠犯错,最后小错误累积起来酿成大错,才能够堵住他所有的退路,彻底的将他击倒。
所以这肯定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现在要做的,只不过是一些前期的铺垫。
平安的这个想法,如果不是因为张东远那边有了进展,他还真不敢贸然行动。毕竟其中的风险也很大。
便如平安之前跟齐王说过的那样,江南富庶,除了这里的土地肥沃,乃是鱼米之乡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百姓们几乎家家都养蚕织布。而丝绸的价格又贵,所以江南的百姓,都比别处富裕些。只要每年养上几张蚕,收入便可以抵得过地里一年的收成。
而平安要做的,就是扩大这种模式,由私人养蚕变成官府支持,让江南的蚕桑事业形成规模。
具体的做法,平安觉得后世的“桑基鱼塘”便很值得借鉴,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又能够扩大规模,增加盈利,形成良性循环。
但是大家都知道,国人总有从众的心理,一件事情只要没有限制,看到别人做了得到了好处,其他人又怎么可能不心动?一旦最开始的人获得盈利,其他人眼红了,自然会跟着照办。这样一来,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