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五章两种思路的碰撞(3 / 6)
看具体怎么分配,省财政如果向国有企业改制大幅度倾斜,那当然是没有任何悬念的。但现在的问题是,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大家都在盯着财政这点钱,其他的领导们也要向分管的部门负责,不能说国有企业改制重要,别的工作就不重要。这种方案我一旦提出来,百分百会被大家在背后戳脊梁骨骂死的,想在开会的时候通过,门都没有!”
高建彬说道:“刘省长,您觉得赵东辉的做法会出现什么后果,成功的几率有多少?”
刘春培哼了一声说道:“赵东辉这个人的思路是有的。看问题的点也很准,可成功的案例不是随便就能复制的,有先决条件的限制。在东部可以实行的方案,到了西部就要出大麻烦,两地的经济基础差的太远,我们没有那种实力,这次失败了总结经验然后下次接着干。一次的失误就可能是致命的!”
接着说道:“他这种搞一刀切的思路说好听了是壮士断腕,不好听就是自己挖坑自己跳,想要出成绩的心思太急太燥,十年的任期内,你慌什么慌?就把啊,成功率有多少我不敢说。但我敢说的是,这件事情一定会出现问题的!”
高建彬点了支烟,慢慢的吸了一口然后吐出了浓浓的烟雾,刘春培的看法和李盛华的说法类似,足见他在岭南国有企业改制方面,是有真东西的,于是说道:“既然是这样。我们更要把自己的建议说出来,指出其中的弊端所在,国有企业改制需要的是循序渐进,不是急于求成,这是作为副省长的职责和义务,他要是不采纳,出了问题的责任在他。刘省长,反对是无效的。这个安排站在了大方向的制高点,我们没有理由,只要问心无愧也就是了。国资委那边是您来分管的,如何启动您可以从中适当把控一下。”
高建彬说的是事实,国有企业改制是中央的要求,在岭南只要省政府拍板就可以实施,没有必要经过常委会讨论。再说,就是上了会也没有人会反对,赵东辉的理由很充分,关键点在度的把握上。也就是在具体经办人的手里。推行的力度和速度,都是要由刘春培来决定,这可能是唯一的优势所在。
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两人并没有谈,刘春培没有这样的心思去管分工以外的事情,农业有专门的分管副省长,也轮不到他们操心。
张东卫和高建彬的矛盾人尽皆知,是在刚到岭河市的时候结下的,副省长被一个市长堵了办公室的门,当时简直成了一大新闻,张东卫也因此在省政府威严扫地。
高建彬不想自己找难堪,去给张东卫提建议,人家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