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2 / 4)
究一番。
从头到尾看个明白后,他小心翼翼地将契书收回袖中。
“几日不见,沈兄书法又有进益,这名字写得胡某差点没认出来。”
做生意的,写字讲究横平竖直、字迹清晰,时下参加科举的书生都要特意练馆阁体。在场有些商贾虽然涉猎过草书,但与经商有关的印鉴、画押,他们一律追求清晰工整易于辨认。
胡九龄这话出来,大多数人都明白了其意思。沈金山是有多着急、多悲愤,才生生改了字迹。
似乎为察觉出自己话中浓浓的讥讽,胡九龄又道:“看沈兄神色迟疑,等胡某收铺子时,不会行‘拖’字诀,伙计掌柜守着门面不肯离开,就是不给我胡家腾地方吧?”
沈金山脸色未变,言不由衷道:“怎么可能。”
“哦,”胡九龄长舒一口气:“就知道沈兄不是这样的人,昨日从我胡家拿银子时,可是片刻都等不得。您是急性子,答应的事必然会尽快办妥。”
说完他拍拍衣袖,看向中间小侯爷,恭敬道:“侯爷,沈老爷与胡某间的账已经算清。既然是用铺子抵债,以沈家财力,征募军饷之事定无后顾之忧。”
“恩,”陆景渊抬头,看向门边阿瑶:“宣布结果。”
“第六轮募捐,超过十万两的共有十五家。胡家……捐纹银一百五十万两,居首位;沈家追加纹银一百三十万两,次之,然后黄家、赵家……,十三家各捐纹银十万两。另有孙家、吴家……,八家各捐纹银十两。”
在一堆动辄百万、十万的巨款中,最后“十两”二字格外引人注目。
跟随沈家那些商贾本想着有胡家领头,十两也不算太丢脸。可这会他们才意识到,之所前面捐十两别人没多大反应,是因为所有人都相信胡九龄。
面子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这些年青城大事小事,胡九龄从不吝啬银子和功夫,凡事总要做到最好。正是这一次次的付出,让所有人打心眼里觉得胡老爷是个可信的,即便前面他只捐十两也没什么,到后面肯定会一次补起来。
正因怀有这种信心,所以才没有人出声笑话。这信心甚至强大到,当最后一轮胡九龄也捐十两时,所有人第一反应不是嘲笑,而是惊讶,他们惊讶胡九龄怎么会一反常态地捐这么少。而后面事情急转,他以胡家姑娘的名义捐了一百五十万两。不管是谁的名义,总之大家知道这钱是胡家出的。
胡家没有辜负他们的信任,本来这次募捐宴最大的笑话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