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 免费午餐(3 / 4)
家,各家生意多少不相同,有些家里,跟本就不用去安平城,大房的这个福利,岂不享受不到了?而像赵庆林,他的仆从在安平城和卫城之间来往的特别多,便是这项福利的最大受益者,这对整个赵家人来说,不公平。
叶儿在代丈夫起草稿时,最后给二老太爷说,赵家现在,没个读书的人,一旦和别人家有什么纠纷,就得拿钱摆平,一年这些花销数额巨大,他们要把这些客栈赚来的钱,用于支助赵家子弟读书,现在已经找到了一个秀才先生,准备在卫城,办个赵家族学。
赵家有族学,但多教些怎样算账、记账的知识,今后,那些都是十三岁以上,不适合科举的孩子去念。
二老太爷把赵东臣的信,拿给几个族老,大家都觉得他说的有道理。没多久,沿途客栈的账单就捎了回来,赵家各房头,按账单付了钱,二老太爷让手下管事拿着把族学的院儿收拾了一下,在中间砌了一堵墙,把学习生意经的和准备科举考试的孩子分开来。
二老太爷刚把这些做完,赵东臣把教书先生就送了回来,是个三十来岁的瘦高个子,看着很文雅,带着妻子和一对儿女。族学里有房子,赵家的管事奉命安排人住下。
教书先生姓汪,他先给孩子上了一个月的课,这才出题让他们考试,然后把孩子们分开,九岁以下,除了两个学习出色的,都去卫城的一个老先生那里读启蒙,九岁到十三岁的,还有那两个小点但学习出色的,都归汪先生教,十三岁以上的,也分两拨,一拨学习生意经,另外一拨,只有两个孩子,汪先生建议赵家,送到附近的书院去,费用自然是赵东臣这个长房长孙来出。
赵家族老见东臣做事有条有理,安排很是妥当,心里都对他高看一眼,就算有人背后嘀咕,对他的客栈收费有微词,但也都翻不出什么浪花来,这事儿稳稳当当的就过去了。
沈氏算了一笔账,从卫城到安平,有六个小客栈,以前一年最少得赔出去百十两银子,赵东臣这么一改,不但不用赔钱,还能小赚一笔。赵庆林的两个儿子,都在安平城里读书,享受不到这个福利,却在客栈住宿上,要掏不少银子,她的损失最大了,沈氏心里窝火,却拿不出什么办法惩治赵东臣,只好把一肚子邪火,硬压在心里。
叶儿这段时间,忙着打理那间金银铺子,还得分心安排族学的事儿,忙得一塌糊涂。赵东臣则负责管着家里的其他生意,也是忙得脚不沾地。开始,他派人去米庆州,买回一大群年轻人,大多是十岁到二十岁的男孩子,十五岁以上的,全部由满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