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采红菱(2 / 4)
三个字很奇怪,但为了让张木匠的名声东山再起,众人仍是把商标绣上去了。
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里,李明珠和张小宝去打渔,张武和张虎租来牛车,将上百只书包搬上牛车。
为避免盗版书包出现,张虎细心地用一大块粗布盖住那些书包,让旁人看不出粗布下面究竟有什么东西,然后才赶着牛车,前往县城的各个学堂门口,去贩卖书包。
书包卖得比较便宜,每只书包仅售10文钱。在桃花村里,只要是成年人,无论男女,每人1、2天就能赚够10文钱。
可想而知,在学堂里求学的诸多莘莘学子,一见有这样轻便美观的大包可以装书,便纷纷掏钱,为自己挑选了一款心仪的书包。
张武和张虎一连卖了3天,200只书包全都卖完,总共赚了2两银子(即2000文钱)。
然而,虽说这次赚得不少,但平时里众人也要花钱,油盐酱醋、衣食出行、人情往来……无论哪一样都需要钱。
一般来说,每个人不管怎么节省,一个月至少也要用200文钱;张家五兄弟和李明珠一共6个人,每月的基本开销就要用1200文钱。
若是再有谁生病,去一趟药铺;或者碰到哪个亲戚祝生日、出嫁,那银钱更是像流水一般,哗啦啦地就流出去了。
总而言之,现在众人的银钱只能维持温饱,还要随时注意身体,否则一旦得了重病,连看大夫的钱都没有。
不过话又说回来,见书包卖得如此顺利,众人都非常开心,打算再缝制一批书包,拿到村里的集市上卖。
李明珠是个凡事都三分钟热情的家伙,接连二十天,她天天缝书包,便觉得相当无聊。
这日清晨,她手中的书包才缝了一半儿,她就把绣花针一扔,整个人呈大字型瘫倒在炕上,一副有气无力的模样。
“明珠,你怎么了,是不是不舒服?”张武微微蹙眉。
李明珠弱弱地答道:“不是不舒服,是觉得好无聊,每天都在缝书包。”
说着,就扯过薄被捂住自己的头,像只鸵鸟一样,把自己的头藏进被窝。
见她这般孩子气的举动,张武有些好笑,想了想,提议道:“你若是不想再缝书包,不如我们去芦苇湖找小宝,既可以划船看风景,又可以摘些菱角回来。”
听说可以采菱角,李明珠的脑海中,顿时冒出穿越前那首着名的民歌《采红菱》:
“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