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二更云,三更月,四更天(2 / 3)
静,万籁俱寂,陆子安甚至仿佛听到了空山声声猿啼。
他感觉自己仿佛来到了那石洞之中,看那修道之人静坐其中,独观云月,拥抱宇宙,体悟宇宙奥秘,直观生命真谛,自得其乐,意静神旺,该是何等的悠闲自在?
在这种时空的交错中,人似乎回到大自然中,回归到太古时代,枕拳卧草,幕天席地,遗世独立,鸟兽相亲,没有荣辱得失,没有人我差别,甚至没有人与物的差别,一切均与自然相融。
这是真正的“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而“二更云,三更月,四更天”,实际上说的便是修道之人的修炼过程,说白了就是消除杂念的过程。
开始犹存世念,如行云蔽月;
继而虚室生白,表里空一;
最后才终于达到至人无己的境界,湛然空明,如片云除尽,空中唯皎皎孤轮。
他缓缓睁开眼睛,手指沿着橄榄核上的凹凸起伏缓缓摸索前行。
《嘉靖惠州府志》中曾记载:“浮山上山十里,有大小石楼。二楼相去五里,其状如楼。有石门,俯视沧海,夜半见日出,可见其高。”
而这橄榄核看似普通,但是如果将其反转倾斜,用自己的主观臆想去观察的时候,便会发现它上面的纹路竟隐约起伏成万丈山峦!
陆子安盯着橄榄核,右手缓缓在众工具上划过,最后停在了光锉上。
果核雕刻的主要工具为凿刀,有方凿、圆凿两种。
而他使用的这种光锉,则是用来进行初步加工所有用的工具。
他慢慢地将整个橄榄核上的坑洼起伏都加深了些许,采用立雕的手法,将那些原本不甚明显的山峦变得逐渐清晰。
在这么小的核上进行雕刻,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他不急不慢,将那些坚硬的核壳慢慢雕琢成自己想要的轮廓。
最宽的凿有4-6厘米,最窄的凿只有针尖那么点儿。
与其说他是在创作,不如说他是在沉淀。
风光易雕,意境难画。
将自然的美好和永恒雕刻出来并不难,难得的是在这尺寸之间描绘出那种道人独有的洒脱。
当他整副心神都投入其中以后,他便化身为了这山间的风,那林中的竹,那在万籁俱寂中与山野同眠的山麋野鹿。
在他的刀下,整座罗浮山都慢慢显露出来,尤其是原本坑坑洼洼的孔洞,在经过陆子安的精细雕琢后,变成了仙人的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