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京察(2 / 4)
朱大人那边送了一回礼,那礼还是特意留下来的一个山水盆景,当时就让朱大人心生欢喜。要知道这山水盆景,如今满京城想买的人多的是,却是谁都没法从那“如意坊”再买一座回来。如今这林清倒是有本事搞到一个,还如此大方献给他。到时候过年,将这盆景在大厅中一摆,谁上门见了都得夸赞几句!
年前给上峰送礼早就是大家心照不宣的规矩了,更何况今年还是京察之年,上峰对他们的评语可是非常重要的。林清的一手青词功夫得永康帝看中,如今又送了这么个礼,朱炳文也来了个礼尚往来,评语上自然都是溢美之词。
像这样的一来一往,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和谐社会。
可惜并非所有人都像翰林院上下那般和谐,事情的起头是一个七品官的奏折。
照理来说,京城里每个官员的奏折都会先集中到内阁,由内阁辅臣们先行批阅,对奏折进行分类,票拟意见后上交给皇帝批阅,而每一封奏折都会由一个部门的上官先经手,有些不能上报的会被秘密和谐掉。
而一个七品官,根本都没有权利直接写奏折,除了一种身份的七品官,那就是督察御史。
督察御史虽然只有七品,但是他有监察百官之权,只要是都察院的折子,都可以直接上达圣听。只是永康帝久不理朝政,都察院这边也日渐式微,那些小小的七品督察御史大部分都是作壁上观,很少行使这项权力。
而这名叫做岳谨言的督察御史,却是做出了一个让人出人意料的举动,以血书写下奏折:弹劾刑部尚书沈修文收受贿赂、私放囚犯、贪赃枉法、黑白不分,种种罪责共计十桩,桩桩死罪!
一个小小七品督察御史,弹劾当朝正二品大员,并以血书写就,这分明就是在死谏啊!
但凡脑子清醒点的人也都知道,得罪了当朝的二品大员,一部之长会是什么下场,可是那岳谨言却已经全然不顾,宁愿断送仕途或者性命,也要弹劾沈修文,这其中的梁子,可算是结大了!
而其中的渊源,还要从两年前说起。
岳谨言有一位同门师兄,名叫韩博文,两人在读书时是志同道合之辈,互相引以为知己。岳谨言家中贫寒,只有一寡母与他相依为命,读书赶考的费用不是一般小户之家能负担的起的,因而纵使岳谨言为人聪慧,读书又奋发上进,在中了秀才后,就已准备放弃科考了。若不是韩博文屡次上门劝解,又资助了岳谨言一笔银子,让他继续参加乡试,岳谨言根本没有机会考中进士,留任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