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坊间轶事: (2)(2 / 3)
,一直是上升势头,李家没有失去人心;至于武则天,也确实有很多人反对她。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打出反武旗号就能摧枯拉朽。道理很简单:武则天没有朽。李家阵营那边人很多,但老实地执行则天女皇命令的也不少。而且,还都是些有能力有手腕的大臣。在他们当中,虽然有些人内心深处倾向李家,但至少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并不准备反对武则天。很多人的想法是:女皇你就做这一世,死后把皇位还给李家。也就是说,他们更看重女皇的继承人是谁,而不是一味地抓住武则天做皇帝这个事。
但徐敬业没看到这一点,骆宾王也没看到。
骆宾王是浙江义乌人,现在这个地方是中国最著名的小商品批发地。而骆宾王的一生,在仕途上也着实和小商品一样不起眼。最关键的是,他的格局也不大。这注定了最终的命运。
叛乱很快被平定,六十多岁的骆宾王不知所终,结局成了千古谜团:有人说死于乱军,有的人说投水自杀,还有人认为跳河自杀未成,干脆一口气游到了安全地带,最后到杭州灵隐寺出家了……
关于骆宾王在灵隐寺出家这件事,是唐朝另一位诗人宋之问发现的。
宋之问这个人不怎么样,因为他有一个著名的段子:宋有外甥刘希夷,曾作《代悲白头翁》,其中有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之问大爱,想叫刘希夷把这首诗给自己。刘当然很不情愿。宋倒也有手段,立马叫人用装土的麻袋把这外甥压死了。武则天时代,宋之问依附于女皇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后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宋之问被贬广东。路过杭州时,过灵隐寺,其夜明月高悬,山川秀朗,宋诗人忍不住吟了两句:“鹫岭郁苕峣,龙宫锁寂寥。”但总觉得不满意,可又不知怎么改。这时,有老僧说:何不用“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大惊奇。转天,去拜访老僧,后者已不见。问寺中人,有知底细的道:“他就是骆宾王啊!”
按其说法,扬州起事失败后,徐敬业跟骆宾王都脱险了。围剿者恐武则天怪罪,便随便抓了两个人砍头。不过,也有人说骆宾王渡海去了日本。
徐敬业呢?
高邮战后,徐敬业带少数人逃回扬州,欲顺流出海避难高丽,抵达海陵时被一个叫王那相的部将袭杀,当时斩首二十五人,有徐敬业的弟弟、家眷、同僚。这二十五颗人头被飞传洛阳,呈现在武则天面前。但按另一个记载,人头里没徐敬业。说的是徐曾收养一人,面貌跟自己一模一样,行至海陵时,王那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