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入地无门(上)(2 / 4)
但是能够赶上汉文帝这样觉悟的帝王在中国古代还真是没有第二个了。中国从古至今,皇帝与伪皇帝大大小小的架起来怎么也能凑够一个营了,都跑不出这个圈子这个规律去。
我问万珊珊:“珊珊,你感觉我们进来之前的所看到的神道什么,赵佗修建的怎么样。”
万珊珊不知道我会为什么这样问她,但是还是很老实回答我说:“如果论规模的话,肯定比不上中原的那些正统帝王,但是也是修建的很有气势。看得出,当年赵佗为自己万年之后的事情尽心尽力。”
我指着这个遍是窟窿眼的山丘说:“既然外面修建的已经是很好了,你相信这里面会差很多吗。更何况传说这里面不仅仅是赵佗的陵寝,还充当过赵佗的藏宝库。为的是万一哪天被灭国了,留下足够的资金让后代作为复国用的物资。就算是里面是一个天然的洞穴,那他就不整修一下了,就不往里面送一些陪葬品了?”
万珊珊这个时候似乎是明白过来了,很高兴的说道:“对啊,每个帝王对自己的陵墓必定是尽心尽力的。为了修建能够达到了自己预期的目的,肯定会往陵寝里面运送大量的材料进行修整修建。建完之后肯定还会运进去大量的陪葬品,帝王一般都是三重椁一重棺。然后地位越低棺椁的重数就越少,普通的老百姓只允许用棺材下葬没有椁。”
徐平听万珊珊说了这么多,自己一头雾水还是没有抓住重点,打断万珊珊的话:“听你说了这么多,和我们要找的入口究竟是有什么关系。”
这个棺椁制能够为我们提供很多的东西,最基本的就是表示死者身份和等级。棺即盛放死者的木制葬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木棺出现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至龙山文化已出现木椁,用于氏族中之头领。殷墟商王陵墓室中,多用大木条叠压成方形或亚字形的椁室,其正中安放商王棺木。
至周代,棺椁制度化,规定:天子棺椁四重,亲身的棺称椑,其外蒙以兕及水牛皮;第二重称地也,以椴木制成;第三重称属,第四重称大棺。帝后之外椁两重,多用梓木,因而其棺椁又称“梓宫”。上公、侯伯子男、大夫,以等差分别为三重(有兕牛皮)、二重、一重。士不重,但用大棺。
又,天子大棺厚八寸,大夫士大棺厚六寸,庶人之棺只准厚四寸,无椁。后世帝王、贵族、士大夫,基本沿用此制,然时也有逾制者。《礼记.檀弓上》:“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也棺一;梓棺二。”详孔颖达疏。
《通典.礼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