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冰川下的智慧(3 / 4)
层石块,下层排列无序,上层石块砌作5条小渠,恰与过水道上进水口的5个进水口一一对应。水孔一般高50厘米、宽40厘米,因石块不够规整导致了水孔大小的不尽一致。出水口的形状和结构与进水口大体相似,但由于内部石块交错排列组成网状,水可以分层从孔内石块间隙中跌宕流出,敌人却不能从水孔中进入城内。出水孔设计3层,冬春枯水期只下层排水口就可以满足需要;当夏秋季丰水期一到,中上两层排水孔就会随着水势涨落而发挥调节作用,即使大雨积洪,也不至于造成水灾。
后来很多专家都给与了极高的评价,那处排水口也成为淄城的一张名片。齐国古城完备的排水设施,使城内积水可顺利排除,又有城边两条自然河流作调剂,城池内外互通有无,旱季不致干涸,雨季又可免受洪涝之苦,从而确保国家统治中心的安然无恙。尤其三号排水系统的设计,把天然河流、人工护城壕沟与城内排水系统有机结合,结构严谨,构筑坚固,既可泄水,又可御敌,为世界同期排水建筑史上所罕见,愈发显示出东方大国建筑设计师的匠心独具。
我考虑当初赵佗在大雾岭给自己选好陵墓的墓址,于是开始着手准备建设。但是由于山路崎岖,另外加上山势高达不易运输建造陵墓的材料,要是仅仅靠大雾岭中就地取材也远远满足不了。另外还有建造陵墓的士兵、劳力以及将人们的吃喝粮饷问题,靠肩扛背驼的根本满足不了这样的需要。
也许赵佗在勘探墓址的时候发现这条雾溪,也许是后来想要为了运送物资的时候找到的,总之他们发现了雾溪的存在。他们发现雾溪的是一条半地下河,从巨大的冰川下面穿行而过能够直接到达大雾岭里面。
但是因为雾溪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说外面的水流很急但是很浅,里面的河流大都处在冰层之下。更关键的是一点,穿行这面巨大的冰墙的位置很小很矮,就连最小的船通过起来也是很艰难。于是赵佗就想起了开凿这样的老办法,他准备拓宽冰川下面河道。
虽然赵佗只是一介草头天子,偏安一隅称王称帝,但是手底下拿出个三四万人来还是很容易的。虽然比不上他的老上司秦始皇在骊山修建陵墓是那种“遣骊山刑徒70万余人穿凿三泉”大手笔,但是估计动作也小不了哪里去。再加上驱使当地的土著民族,像是瓯越人等等,修建陵墓的不会少于10万人。
但是由于雾溪从进到大雾中后就在冰层地下流动,所以很难把握雾溪流经冰墙下面的位置。于是就有了我们之前见到的冰墙下面十几处火烧的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