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4 / 5)
号爵赏各有等差。
耶律大石一行的西征路线问题,相继有许多研究者加入讨论。本篇以吾古孙仲端《北使记》记载为分析核心,辅以金山以西交通的考察,证明契丹军队曾由“叶密立”至“阴山”前,遇阻折入“回鹘国”。相关的论点尚有:以《辽史》中记载排斥《征服世界者史》等中亚作家记载的理由并不成立,而所称的“回鹘路”、“碎叶路”,由于沙漠穿越的困难,也并非一条捷径。
刘祁及同时代耶律楚材等使用的“回纥”一词所指,更可能是“畏吾儿”及与其在人种上相同的中、西亚白种人。耶律大石于金军来袭前即已进军“吉利吉思”,因此,一旦失利,即向西至于“翼只水”。其一行西征所过迂回曲折,还可从其对臣下所语“朕与卿等行三万里,跋涉沙漠”中得到旁证。
耶律大石的西征路线,学术界颇有不同的说法。归纳起来,主要的大致有三种:一、以俄国学者威廉巴托尔德《中亚突厥史十二讲》第七讲〈西辽和可失哈儿的突厥文化〉为代表:西征分南、北二路:南路由“杭海山”亦今杭爱山西南行,越过金山亦今阿尔泰山南段,折而南入畏吾儿亦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吐鲁番市一带,再沿“阴山”亦今天山南麓进向可失合儿亦今喀什市;
北路由“杭海山”西北行,越过“贪漫山”亦今萨彦岭西段,入“吉利吉思”亦今俄罗斯克孜勒、阿巴坎市一带,受挫后退出,再西行越过“金山”和“翼只水”亦今额尔齐斯河抵达“叶密立”亦今新疆额敏县1。二、以周良霄先生〈关于西辽史的几个问题〉一文为代表:南路只是一支偏师,而以北路为主力经行2。三、以钱伯泉先生〈耶律大石西行路线研究〉一文为代表:“余大钧的观点过分重视波斯和阿拉伯史家的记载,从而使自己的意见基本上与巴托尔德相同,只不过把南下塔里木盆地和北征吉尔吉斯的时间错开而已”。
耶律大石西行的路线是:借道西州回鹘国,沿天山北麓西进,西北至叶密立城。三年后,又由叶密立南下伊黎河流域,再西进巴拉撒浑城。根本没有北上吉尔吉思地区,也没有南下塔里木盆地”。
细阅钱伯泉先生文章,“新论”的基点有二。一是以中国记载排斥波斯、阿剌伯记载:“我国自古即有严格而认真的记史、修史制度,《辽史》和《金史》的编纂,都有档案和实录做依据,即使在剪裁删削时,可能在年代和小节上会有失误,但是重要的史实决不会出现问题。因此,耶律大石西行经过西州回鹘汗国境内,是无可怀疑的事实。
中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