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旌旗未卷 第十九节(3 / 7)
,缓和社稷危机,曾发动了一次声势浩大的以“复古”为主要内容的改制,其中就包括儒学改良,但王莽改制失败,新朝崩裂,儒学改良也随之失败。
这是个教训,血淋淋的教训,前人之事,后人之师,李弘和张燕因此非常担心重蹈覆辙。
自孝武皇帝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学一统天下,但当时选拔贤良以“设科射策”为主,儒生们不得不拘泥于“师法、家法”,儒学因此无法避免地走向僵化,形成了“徒为章句”的繁琐学风。儒学由僵化而进一步神化,既无法以道德教化百姓,也无法帮助朝廷稳定社稷,天下乱象渐显,这时一部分儒士试图寻找解决危机的办法,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改良儒学,而其中代表人物就是扬雄和刘向、刘歆父子。
扬雄认为改良儒学,首先要向先秦儒家之外的其他诸子,尤其是道家学说的长处加以吸收,极力要求恢复儒家正统学说。这个办法等于否定了董仲舒的新儒学,否定了今文经学,所以没人理睬。刘向、刘歆父子于是换了个办法,致力于复兴先秦诸子学,重新研究和整理诸子百家的著作与学说,从诸子学说中吸收长处改良今文经学,继而推出了一个试图推翻今文经学的古文经学。
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一点是损害了当时王公贵族、官僚士人和富豪大族的利益。今文经学不但是国策的基础,也是这些人赖以生存的“金饭碗”,你把这些人的“金饭碗”砸了,把有利于他们生存的国策基础推翻了,他们当然会毫不犹豫地把你脑袋砍了,所以,王莽改制失败,很大原因还要归结于当时的儒学改良。
李弘很害怕。目前的情况和当年很相似,皇权沦落,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外有边疆的忧患,内有叛逆大军虎视眈眈,主掌朝政的以李玮为首的北疆改制系大臣和当年以王莽、刘歆等人为首的“复古”改制系大臣在思想上、诸多改制之策的制定和推行上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只不过一个是在废墟上重建社稷,试图中兴大汉,一个是在摇摇欲坠的“大厦”上修修补补,试图重振社稷,两者目的相同,而基础却不同,所以到目前为止李玮的改制派还能控制局势。
王莽当年为了转移朝堂上的重重矛盾,打算利用征伐之策来铲除对手,所以他固执己见不听劝谏,出兵讨伐西域,结果大败,继而引爆了矛盾,绿林、赤眉揭竿而起,天下豪雄乘势雄起,王莽的新朝瞬间崩溃。今天的李玮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也在朝堂上矛盾最激烈的时候出兵平叛,结果也是一场大败,侥幸的是,因为自己的病倒导致局势骤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