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成事在天 第三十一节(4 / 5)
皇帝还有一个重孙子叫刘鸿,被封渤海孝王。这位渤海孝王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孝质皇帝刘缵,他仅仅做了一年多的皇帝,因称呼大将军梁翼为“跋扈将军”而被毒杀,死时九岁。渤海孝王的曾孙子中有一位年纪九岁的嫡系长孙刘豫非常聪颖,可以做为继承大统的人选。
推荐此子的是宗正许劭。三年前他在冀州任职渤海郡太守的时候,对这个小孩印象非常深刻。
许劭推荐的人,大臣们自然没有异议。
※※※
打仗是大将军和北疆诸位将军的事,钱粮军械和征调民夫都是朝廷的事,大家只要分工明确,齐心协力,这仗即使不能打赢,保住河北绝对不成问题,所以在这件事上,大臣们主要商讨各自的分工,尤其是诏书颁布后,出使各地州郡的事。
虽然现在大家都能估猜到未来局势的发展,但谁也不想放弃合纵对抗之策。只要能说服田楷、刘备和袁术,或者这三人中的其中一位,那明年的仗能不能打得起来就很难说了,即使打起来了,河北也有很大胜算。
出使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拖延开战时间。按照李弘的说法,最理想的开战时间是六月到七月。有半年充足的时间做准备,河北完全可以击败叛逆联军,把战线固定在黄河一线,确保河北的稳定和安全。
※※※
接下来商讨的问题就很头痛了。皇统继承谁说了算?大汉权柄谁来主掌?本该由天子控制的皇权交给谁?
大臣们的意见非常明确,严格遵从大汉律法,在天子驾崩而又没有确立继承人的情况下,皇统继承应该由辅弼大臣和皇太后共同决定,但这样一来,也就等于承认皇太后在天子未主政之前掌控皇权,这一点又是大臣们不愿意看到的。大汉败亡就是从皇太后主政开始的,要想彻底把后宫和皇权分开,看样子只有修改律法了。
修改律法的建议随即遭到了部分大臣的反对,因为这样一来,外朝大臣独揽大权,容易造成权臣祸国。当初大汉律之所以要这样制定,其原因就在如此,皇权和相权必须要分开,以实现权力制衡。
太常荀攸认为,皇太后主政,其实只是大汉败亡的起因,真正的原因是因为皇太后深居内宫,无法天天和大臣们坐在一起议事,皇权于是被皇太后所信任的外戚和宦官所窃取。继而又因为辅弼大臣多为外戚领尚书事,外戚又得以控制尚书台所拥有的部分相权,结果造成外戚独揽大权,祸国殃民。小皇帝长大了,为了夺回被外戚控制的皇权,又任用内朝的宦官诛杀外戚,宦官从而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