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中元(2 / 3)
东一土财主纪家做法会,俩人饶有兴趣地挤在围观的人群里瞧了半天。
王府的几个侍卫,为此担惊受怕,流了一身的冷汗——他们家王爷平时挺体恤他们。轻易不出乱子,不喜欢往人堆里钻,今日也不知是怎么了,似乎比以前放纵许多。
只是,能跟在沐七身边的,脑袋转得都不慢,想到最近七王爷遇到的杂事儿那么多,心里不痛快也正常,只有自己提高警惕,到底没有出声扫了两位主子的兴致。
沐七和顾婉看热闹,京城里像他们这般无聊的人也不少,两个人没站多长时间,就见旁边一个儒生打扮的年轻人,一手拎着酒壶,喝一口酒,念一句诗文——‘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云迎碧落都,章奏玉皇宫。坛滴槐花露,香飘柏子风。羽衣凌缥缈,瑶毂辗虚空。久慕餐霞客,常悲集蓼虫。青囊如何授,从此访鸿家。’
顾婉挑眉——这人的文采不错,诗文作得挺好。虽然顾婉本人不会作诗,鉴赏还是没什么问题的,就这人的诗文,放在集贤馆,至少能排在前十名,还得是和那些擅长诗文的相比。
她仔细一瞧,那儒生也就二十七八岁,气度不凡,看衣着打扮,十分寻常,到不像是太有钱的人家,当然,也不至于太差。
一般学问很好的年轻才子,家事都不会差,至少也衣食无忧,还得有些机遇,否则,连饭都吃不上,又哪里有力气读书。
这时节文化知识是由世家大族掌握着,一点儿都不错,就像顾家,除了顾安然和顾婉这一支之外,一直发展不起来,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底蕴不够,没有获得知识的渠道。
上辈子顾家兴旺,还是因为顾婉那个婶婶得到了刘燕的遗产,里面的藏书众多,就连顾媛,都因此被称为大庸第一才女。
沐七显然和自家媳妇是一样的心思,也扭过头去,结果一看,眼睛里就露出一抹笑意:“原来是他。”
显然,沐七认识那人,但他并未打招呼,反而拉着顾婉避了开去。
顾婉惊讶地扬眉。
沐七笑道:“没什么,只是这人有个毛病,一喝酒就爱啰嗦,咱们好不容易清闲,还是别与他纠缠为妙。”顾婉莞尔,由着沐七牵着他的手转身离去,想必他们身边那群侍卫该感激这个忽然冒出来的熟人了。
两个人慢慢悠悠地挤出人群,刚走了几步,顾婉就听见刚刚吟诗的那人打了个呵欠,漫不经心地道:“我为什么要参加科考?去给那帮子龙子凤孙当枪使唤吗?那位万岁爷年纪不小了,连个儿子都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