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回 老国丈上吊为避祸 小玉娘哀告救恩公(8 / 12)
李太后笑吟吟地让她起来坐在自己身边,拉着她的手问:“玉娘,这些时做什么了?”
“启禀娘娘,张先生让奴婢读《女诫》。”
“读《女诫》?”李太后颇觉奇怪,追问道,“张先生怎么让你读这个?”
“他也没说为什么,大约是看奴婢任性,没有大家闺秀的那份矜持,”玉娘说着眼帘儿一挑,又道,“太后为《女诫》写的序言,奴婢已背得烂熟。”
李太后顿时想起隆庆六年六月间的事,六科廊一帮言官人手一册洪武皇帝亲自审订的《女诫》,争相传阅,以此暗示她女流干政有悖祖制。当时张居正为她出主意,由她个人捐资印行《女诫》五千本颁发天下,并亲撰序言,以此回击那帮惟恐天下不乱的饶舌者。这一招儿还真灵,那些反对者再找不着闹事的口实了。那篇序言虽是张居正代撰,但很合她的口味,因此一字不曾更易。如今听说玉娘能把它背诵下来,心中大感快慰,便问侍立一侧的容儿:“容儿,你有《女诫》一书么?”
容儿一屈膝,禀道:“有,娘娘曾赐奴婢一本。”
“你可否背来那篇序言?”
容儿脸色腾地一红,局促不安地回答:“启禀太后,奴婢不曾背得。”
“还是张居正调教有方,”李太后由衷地赞赏,“张先生的身上真有古大臣之风。”
玉娘一向没有受到过拘束,因此也不懂得怕人,李太后话音一落,她就接嘴问道:“请问太后,什么叫古大臣之风?”
“为社稷轻生死,对皇上忠心不二。”
“若是这两点,首辅老爷倒当之无愧。”说到这里,玉娘小嘴一噘,又道,“但有时候,他也显得不通人情。”
“说说看,张先生怎的不通人情?”李太后非常有兴趣地问。
“奴婢已经有五天见不着他的人了。”
玉娘说着眼圈儿一红,竟扑簌簌掉起了眼泪。这一哭反倒勾动了李太后的心思。
却说那天早上,当小皇上跪在乾清宫门外雪地里把那件破棉衣举给她看的时候,她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想起了在乡下碰到的那些穿着破棉袄的小乞丐。等到小皇上讲完早朝的事情,她情不自禁抱起小皇上,母子俩相互依偎着痛哭一场。但是,当最初的激动平息下来,她开始冷静地思虑这件事的后果时,心中的怜悯便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她开始为这件事的后果而担心。如果这件事不是发生在她的父亲武清伯身上,她肯定就会立即让小皇上颁旨严惩当事者,但现在她却颇费